台灣廣告業三十年足跡
台灣廣告的淵源,最早是報社的廣告業務員,替報社拉廣告時,了解到廠商有做廣告的需要,媒體依賴廣告收入維持,於是開始替廠商做廣告,分配預算,安排媒體等,因而有了廣告公司的雛型。
當然,在此之前,台灣早就有了看板,招牌等戶外廣告;據了解中國最早的廣告開始於秦朝。但,卻是單一的廣告形式,所以招牌店可說是台灣最早的廣告。
“廣告”一詞來源於拉丁文,意思是“我大喊大叫”。傳說,古羅馬商人爭相做生意,常常僱一些人在街頭鬧市大喊大叫,請大家到商品陳列處去購買商品,人們把這種做法稱之為“廣告”。
我國廣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。殷商時期,有個叫格伯的人,把馬售給一個叫棚先的人。這筆交易以銘文的形式記錄在專門為刻銘而鑄造的青銅器上。《周禮》記載,凡做交易都要“告於士”。 到了宋代,我國就已出現了圖記廣告,即商標。
上海博物館現藏有一枚宋製針作坊銀牌,上有“請認白免兒為記”字樣,這是較早的有確切文字記載的廣告。
唐代以後,商業日漸繁盛,商店逐漸普遍地懸掛招牌,木刻的、銅鐵鑄造的、粉壁書寫的,各式各樣的招牌相繼應運而生,並且加上店主的姓名或另取雅號,而形成了完整的招牌字號
一. 台灣的招牌文化
隨著商業的發展,各家百貨.商店等,為了招攬生意便使用招牌或看板,而數量龐大的廣告招牌更是五花八門:從不動的到會動,不發光到發光,平面到立體.一旦你遮我一尺,我就再突一丈,再加上平時沒保養天災(颱風地震)一來當然景觀就慘不忍睹.
二. 高密度情報社會裡的美學
雖然大多是雜亂不堪的廣告招牌,但卻有一些兼具傳播訊息又保有藝術氣息的招牌,雖然不多卻直得我們去推廣,政府更要有一套完善管理法規來管理“招牌文化”.